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书写教育强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播种希望与未来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他们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深切勉励他们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并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每到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以各种方式给教师们送来祝福,这次又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让我感到浓浓暖意。”收到回信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第一完全小学特岗教师王雪莲难掩激动。
“从教近20年,我体会到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王雪莲说,“我将认真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扎根三尺讲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点亮更多高原孩子的梦想。”
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20年来,累计选聘特岗教师118万人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我们‘展现了人民教师的情怀和担当’,我深感使命光荣。”黑龙江省汤原县香兰镇中学特岗教师王昕欣说,“乡村孩子渴求的不仅是知识,也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鼓励。未来,我要继续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默默坚守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书写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精彩篇章。
“去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学校的学生回信,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又对特岗教师群体提出要求。总书记对中西部教育的关怀一以贯之,我们备受鼓舞。”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教师高毅慧表示,未来工作中,将注重以技术赋能教育公平,进一步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满足不同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学校越办越好。
“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这句话,令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第二完全小学教师刘乙莹感到奋进的方向更加明晰。一年前,这位来自山东的“95后”姑娘研究生毕业后,主动选择到西部任教。
“教育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我们必须跑好属于自己的一棒。我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通过日常教学带动各民族孩子心怀感恩、好好学习,让他们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刘乙莹说。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我将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加强和青年教师间的互学互助,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有质量,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中学教师刘玉忠说。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亓振华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学生心灵、激扬青春斗志。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作为一名职教教师,我的干劲更足了。”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徐迅说,“职业教育前景广阔,职教教师必然大有可为。我将牢记总书记要求,培养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让每个青年都能在新时代书写自己的青春篇章。”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新时代教师工作,教育部门重任在肩。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优化升级‘特岗计划’,重点加强思政、科学教育和音体美劳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同时深入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为中西部地区培养补充更多优秀教师,以师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以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说。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育强国,需要我们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干出来。我要继续把赤诚的心投入到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的事业中,在三尺讲台播种希望与未来,让更多孩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安徽省霍邱县长集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华健说。
(来源:新华网,2025年9月10日消息)
二、学习动态
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会
9月29日,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会,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贯通学习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实际成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学习会,部党组成员作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集中记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著作,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饱含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使命担当,蕴含着思想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
会议强调,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安排、深化研究阐释、融会贯通学习、坚持知行合一,做到学思践悟。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识变应变、保持定力,充分认识教育的全新历史方位,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更好理解新使命、新挑战、新需求,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要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要求,实干为先、改革为要,继续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和改革试点,谋划好“十五五”规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牢牢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要求,改进作风、净化生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推进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把纠“四风”树新风作为重要突破口,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为重要内容,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教育部,2025年9月29日消息)
三、先进事迹
启智润心 强师报国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益春
以科学真理为炬至诚报国,以立德树人为魂开创中国教师教育“U-G-S”新模式,以师者仁心培育两代师表和科技英才。他扎根教育数十载,于微观材料与宏大教育天地间,诠释着“心有大我,强师报国”的赤诚担当。
“作为部属师范大学的教师,我们既要潜心教书育人,站好‘三尺讲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担起‘两代师表’共育重任,又要潜心科研,甘坐‘冷板凳’,瞄准四个‘面向’,将学术追求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益春始终坚守的初心。
潜心研究,矢志科技报国的科学家
让中国在光电材料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是刘益春数十年来潜心科研的不懈追求。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氧化锌紫外发光研究的学者之一,刘益春带领团队在类脑忆阻器、高密度光存储、特种光电材料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创制非晶氧化物“扩散型”忆阻器,首次在单元器件上完整模拟了人类高级认知规律的“BCM理论”,成为近40年来高阶类脑仿生研究的重要进展;率先实现室温光谱烧孔,成功研制高密度全息光存储器。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刘益春攻克了氧化锌中氮受主固溶度低、难以形成替位掺杂的科学难题,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与应用,成功破解我国特种光电热控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作为多个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刘益春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次荣获省部级一等奖。他建立的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先进光电子材料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他带领团队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两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我国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敢为人先,革新教师教育的先行者
“师范大学塑造的是‘两代师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刘益春与时俱进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创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为将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课堂实践,刘益春推出“新生研讨课”。“我们邀请学科领军教授为大一学生开设44门名师名课;建设608个‘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覆盖全校所有二级教学单位,实现了从‘知识形态’向‘问题形态’‘方法形态’至‘教育形态’的跨越。”
同时,刘益春创造性地提出“U-G-S(大学—政府—学校)教师教育新模式”和“指向创造力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破解了“师范生教育实习难、大学教师教育队伍专业发展难、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难”三大难题,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同联动,相关成果先后荣获2014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先进经验被写入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为更广泛推动乡村学校和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刘益春与团队还将课程改革成果转化为教材、案例与在线资源。目前,东师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已涵盖16个省、49个实验区、237所中小学,近万名乡村教师通过实验区进入东北师大培训提升,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有力推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启智润心,拔尖创新人才的筑梦人
高精尖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作为团队“领头人”,刘益春把方向、求创新、育英才、带团队、汇资源,孜孜不倦地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与学生成长。
在刘益春的感召下,团队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矢志报国的青年科学家,许多人放弃国外发展机会毅然回国,在光电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刘益春还鼓励年轻人探索科研“无人区”,在紫外光存储、紫外光调控等方面产出一批具有变革性的创新成果。团队中涌现出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十余位优秀教师典型,培养的学生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在教学中,刘益春积极推动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带动高水平教学,近年来带领团队转化产出教学案例15个,出版高水平教材2部,建设大学物理实验典型虚拟教研室和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刘益春特别注重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拓展师范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设立校所合作的“黄昆英才班”和“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建立的“陆家羲数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自2007年以来,刘益春在创建的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位点上已培养七百余名硕士、博士,其中大多数人已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中成长为骨干力量,展现出东师拔尖人才的创新活力。
从科研实验室到三尺讲台,刘益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践行着科教报国的初心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扎根东北大地,不懈奋斗,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人民网记者 郝孟佳)
(来源:《人民网》,2025年9月9日)
党委教师工作部
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