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教师工作部

师德学习

当前位置: 引导页 > 党委教师工作部 > 师德学习 > 正文

九江学院2025年师德师风建设月报 第七期

发布日期:2025-07-1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学习动态

 

教育部召开落实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华东片区调研座谈会

624日,教育部在合肥召开落实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华东片区调研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校要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以教育之强支撑国家之强的历史使命,深刻认识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正迎来加速推进、蓄势跃升的关键突破期,从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定位要求谋划重点工作,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角度加强系统和协同部署,全面准确把握“三大属性”,全面落实“五项重大任务”,充分彰显教育强国建设“六大特质”。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强化试点探索,以“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加快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会议强调,华东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关地方和高校要把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要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育人新格局。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影响,完善监测预警制度,推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要在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有更大作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高质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机制,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不同赛道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服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空间,构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光彦主持会议,安徽省副省长任清华出席会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教育部门和华东地区20所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负责同志参会。

在合肥期间,怀进鹏赴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调研,深入了解“双一流”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校党建和思政育人、毕业生就业等情况。

(来源:教育部2025625日消息)

 

二、先进事迹

李坚:院士开金课 林木焕新生

李坚,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教43年,他牵头的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木材阻燃剂FRW突破了国际技术瓶颈,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

有人说,他像黄大年一样,把让祖国富强放在科学研究的首位,为祖国的林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81岁高龄的他仍担任学校林业工程改革试点班的班主任,不断探索林业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设教育强国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精神,不断启发青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注重培养青年的坚定信念与行动力……”李坚说道。

育人: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人才

“不管工作多么繁重劳累,他总是精力旺盛的样子。”李坚的开山弟子、已与他共事30多年的刘一星教授曾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院士”评价李坚。制成李坚的“特殊材料”,就是他的执着和坚强。

有人问李坚累不累,他说:“我是园丁,施肥、浇水是我的责任,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累也幸福。”

让李坚觉得最幸福的并不是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是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各地从事木材科学研究的栋梁。如今,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甚至许多“徒孙”辈的学生都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要想成为李坚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一直保持着严格的选择学生标准——“又红又专”。

“‘红’就是热爱党、热爱人民,‘专’就是拥有雄厚专业的知识。没有热爱哪来的激情,没有知识哪来的力量?”李坚解释说。做李坚的学生很累,他要求学生不能只做实验,每天至少还要写500字的总结。而多年来,李坚本人每天也写近千字的总结。尽管很累,可是许多学生却说,自己的人生因此发生了改变。

现任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许民考取博士时已经38岁,之前因为父亲去世,她心力交瘁。当李坚鼓励她考博士时,她说自己已经评上了副教授,不想再辛苦地读博士,因为那样会累、会变老。李坚说:“你不辛苦,就不会变老吗?人的一生怎样都会度过,你虚度光阴也好、刻苦努力也罢,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可不同的是你人生的意义。只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才能收获一个无憾的人生。”正是这段话,让许民的人生轨迹继续上扬。

学生高丽坤读本科时,母亲患了癌症,父亲早早离开了,高丽坤只能和双胞胎姐姐一边读书一边给母亲治病。李坚知道后,一边帮高丽坤母亲联系医院,一边鼓励她“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努力,不能放弃”。李坚还和同事、学生为高丽坤捐款。后来,高丽坤母亲的病情逐渐好转。在李坚的鼓励和帮助下,高丽坤也从自卑、自闭变得坚强、乐观。后来,高丽坤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还成为李坚的保送博士生,最后留守母校,追随李坚的步伐一起前行。

除了培养本团队人才外,李坚还坚持每年为全国各地师生讲授“木材·人类·环境”公开课。这门课程已经成为“网红”课程,被誉为“院士金课”。

秉持“赓续教育事业发展,资助优秀贫困学子”的理念,李坚还自掏腰包在全国多所农林高校设立励学金,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不过,他自己却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担当:去做国家最需要的研究

1984年,李坚带领学生到广西柳州木材防腐厂实习,工厂请李坚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马尾松的性能更稳定。原来,广西生长着许多马尾松,可是这种木材容易开裂、变形,一直难以存放和应用,给企业造成了不少损失。李坚通过实验提出了化学处理与干燥工艺相结合的马尾松木材改性综合处理技术。当年,工厂就盈利300余万元。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火灾刚刚扑灭,李坚就带着东北林业大学的师生奔赴现场。“我们是林业工作者,那里一定需要我们”,现场的景象让李坚终生难忘——被抢运下来的火烧原木堆积如山,虫害率高达98%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木材会受损失,居民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合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还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一方法不仅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成为后来国际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体现了李坚的厚积薄发。”和李坚一起到大兴安岭工作的刘一星教授感慨道。

正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火灾造成的损失,李坚开始更加关注木材的阻燃问题。2000年,李坚带领科研小组研发的新型木材阻燃剂FRW全面超越国际王牌产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

这一项目的成功与李坚对团队工作的运筹密不可分。FRW负责人王清文在接手项目之初有点发蒙:以目前的基础、数据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样的科研,能做吗?“可是做下来你会发现,我们团队其他课题组的科研成果会给FRW提供必要的支撑。这说明李老师的心里有一盘很大的棋,他会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排兵布阵。”王清文说。

不仅仅在校内,李坚总是在各种场合强调“只有大团结才能有大发展,才能带来大产业,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正是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全国木材科学研究人员经常交流、互通有无,使这门科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探索:打造木材科学国际新高地

每当李坚带着团队取得一项重大成果,大多数人觉得他可以“停停脚,歇一歇”时,他却已经带领科研团队在全新领域进行着下一阶段的攻关。

作为全国第一批木材科学领域的博士,李坚很早就看到了木材研究的诸多空白。作为生物木材学的开拓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李坚就把传统木材科学研究从木材解剖、木材性质和木材缺陷扩展到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木材基纳米复合材料、木材基电磁屏蔽等多个领域,开辟了木材科学研究的新世界。

“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王清文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坚就注重吸引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交叉融合。正是这种远见,让李坚和他的团队创造出诸多个“第一”: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内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第一部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和幼龄材界定难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第一次提出“木材仿生智能科学”学术思想与理论,并出版了相关领域国际上首部专著……

李坚常常告诉身边的科研人员,陈旧的研究方法和课题就不要再用、再做了,搞科研必须有新思维、新方法,否则就是误人子弟、误国发展。由此,团队开始了许多“奇异”新课题的研究与攻关。比如,团队制作出了类似荷叶可以滴水不沾的木材、类似棉花轻柔飘逸的木质气凝胶材料、可以自我修复的破损木材、可以发光的夜光木材以及可以像贻贝一样具有超强黏附性能的无醛仿生胶粘剂等系列新型材料。其中许多成果已经在企业落地,有效助力了木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也曾有过疑问:“这些成果真能做出来吗?就算能做出来,得多少年啊?”可是李坚却很坚定:“科学研究一定是前沿性的,有些基础研究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效益。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就像一颗沉寂多年的种子,埋在地下是为了积蓄破土的力量。”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4911日第6版)

 

三、学习资料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习近平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一批又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14亿人次;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2年,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4亿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落户中国。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我国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人口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性特征,对人才数量和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充满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建设教育强国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建设这样的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以质图强、以治促强,实现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

二是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四是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让广大教师潜心育人、大胆探索,让广大学生朝气蓬勃、追逐梦想。

五是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历史、文化、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要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服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如期建成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要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以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力同心、锐意进取,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第一,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并运用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增强协同、搭建平台、打通堵点,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早发现、早培养,强化工程硕博士培养。通过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顺应人才多样化需求,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强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心关爱,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大力加强学前教育、专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终身学习制度,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第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动态调整学校师生配比、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等,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做好教师荣休工作。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选树表彰和宣传力度,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第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更好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深化同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组织实施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校、家庭、社会要同向同行、协同配合,努力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99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求是》杂志,202561日第11期)

 

党委教师工作部

2025714


下一条:九江学院2025年师德师风建设月报 第六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