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德“习”语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广大民盟、民进成员和教育界人士要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新华社3月6日消息)
二、学习动态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
3月12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关于教育的工作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报告中教育相关内容。会议梳理了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及媒体关注情况,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落实两会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与来自教育系统的6位委员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饱含着对教育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振奋人心,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是指导教育工作的又一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次击鼓催征,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肯定2024年教育工作,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署了2025年教育重点工作,强调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贯通起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会议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把教育强国建设试点作为推进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抓手,持续强化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健全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持续深化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要深入践行大安全观,持续巩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态势。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要注重务实高效,将办理过程作为破解难题、完善政策、凝聚合力、增进共识的过程,以高质量办理成效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部党组成员,离退休老部长,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机关各司局和驻部纪检监察组副司级以上干部、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直属单位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在分会场参会。
(来源:教育部官网3月12日消息)
三、先进事迹
钟敬文:“愿学孔夫子,不怕人笑痴”
又是一度春风,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不远处,一树一树的玉兰花开了。树影之下,蛰伏一冬的绿意在草坪上渐渐铺展开来,茵茵绒绒,煞是可爱。
途经此处,师生们常会忆起这位名叫“敬文”的老人,想起他对春天的钟爱,他瞧见绿色时孩童般的欣喜:“走,我带你们看玉兰去”“我更爱新绿”;想起他写下的诗句:“舍得将身作泥土,春风酬尔绿茵园”……
钟敬文,一位经风历雨的百岁学人,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他更是一位倾心为“新绿”培土的园丁,从1949年执教北师大算起,在三尺讲台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在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教研的人员不少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同校执教的至交、为敬文讲堂亲书匾额的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曾言:“说到做人和治学,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我想从钟敬文先生说起,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表率。”
2002年1月10日,在距百岁寿辰仅差两个多月之际,钟敬文先生走了。临终前一周,缠绵病榻的他还说:“我要养好身体,回去讲课”;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在编写《中国民俗史》;在他的坚持下,病房变身研究所,几乎每天都有学生登门请教……
按照老人遗愿,他的墓碑上,“只要写上‘诗人钟敬文之墓’几个字就够了”。后学们无不理解先生深意——主业研究之外,他挚爱诗文,既留下了七部诗集、大量诗话的“有形之诗”,更书就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无形之诗”。
他的治学历程,就是一篇恢宏壮美的叙事长诗。
“千年枯海怒潮腾,我也乘潮一后生。”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感召,抱着“做学问是为了民众,不是为了自己”的学术信条,诗文创作已小有名气的钟敬文忍痛转向,矢志拓荒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
“时危抉笔赴军门,慷慨为文气薄云。”抗日战争期间,他携笔从戎,创作战地报告文学、编辑《新军》杂志,笔端流淌出炽烈的激情与呐喊;
“遥瞩前程红似火,拼同少年竞新鞭。”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他为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春回而步履不停,奠定了学科体系的理论构架、拓宽了学科涵盖的研究领域,将这个一度不被重视的学科带上发展快车道;
“生味深尝头尽白,事功未竟意难安。”年登大耋,他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构想,誓言“为所从事的事业竭尽智能”,学术激情非但不曾消退,反而勃发“勇冠三军”之斗志……
“先生视民俗学为‘人民的事业’‘凝聚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反复呼吁民俗学研究‘将中国的精神视为命根子,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视为我们的命根子’。挚爱深情,刻骨难忘。”北师大社会学院教授萧放感慨。
他的育人智慧,更是一首启智润心的哲理长诗。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董晓萍把钟敬文的教育特色概括为“诗教”。在这样的教育中,先生“谈文法、谈做人、谈修身、谈向学、谈情操、谈奉献、谈中国、谈世界,表现了一位老教育家对学术后辈的无限厚爱”。
“诗教”之中,含蕴着他对学生人格品性的严格要求。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挂心’,这是钟先生常教导我们的话。所谓大事,就是于国家民族有利、于学术发展有益的事,为了这种大事,无论如何都要知难而进;小事,则是个人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尤其是追逐利禄功名的蝇营狗苟。对于这种小事,先生弃之如敝屣。”萧放回忆。
许多弟子都记得,撰写《女娲考》,是钟敬文半生的心愿,积攒的资料足有数箱。可他更急于完成一项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同样的时间,我要花在学生身上,花在典籍编著上。它可以规范学科,带起一批人”。
“先生曾写下诗句:‘宏思竣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他让我们体味到,要保持心灵的宁静、精神的纯粹,这样才能超越现实当中的诸多困扰,活出最有价值的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说。
“诗教”之中,承载着他对学生勤勉治学的悉心引导。
他要求学生多读书。
先生传授的读书之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祝秀丽记忆犹新:“读书,要手抄、眼看、脑子理解,还要反复读,直到领会。读书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小读家’多从书中汲取,‘大读家’还能从书中看出问题,这才是最大的受益。”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丽没有想到,钟先生嘱咐她读的第一部书,不是专业论著,而是朱自清文集。“他希望我能从佩弦先生的诗文中习得文辞晓畅之美,学到不受因袭之困,领会知识分子应有的坚韧风骨。”
他指导学生记笔记。
课堂上,钟敬文总是用广东腔普通话,读着自己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每读完一段,他会用具体事例阐释刚才读的那段文字。阐释结束,接下去再读,特殊的朗读声再次响起。”已故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曾如是回忆听钟先生上课的情形。
时不时地,钟敬文会收一些学生的笔记本“查作业”。再回到学生手中时,“上面偶尔会写上一段批语,某些不完整的句子被加上了一些词语而变得完整起来。至今还有学生珍藏着这样的笔记本,满篇似乎都写着‘认真’两个大字”。
他提倡学生品诗。
用诗句点评学业,是钟敬文的“独门秘籍”。董晓萍回忆:“博士生写论文,有的文采斐然但流于主观,有的新见迭出却行文艰涩。钟老指点:‘古说修辞贵立诚,情真意切语芳馨;世间多少文章士,俗艳虚花误此生。’后来,他又为季羡林散文全编题诗:‘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说家常。’希望弟子向季老学习,做文章既要逻辑严密,又要返璞归真。”
“诗教”之中,流淌着他对学生关爱鼓励的一片深情。
散步,是钟敬文一生的爱好。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赵仁珪的《如梦令》写实传神:“常见校园清晓,一叟神扬步矫。借问是何人,如此神仙仪表?记了,记了,此即敬文钟老。”陪在他身边的,总有三两学子。皓然白首与青春少年徐步缓行、喁喁交谈。“父亲跟学生的关系就是这样其乐融融,或散步,或组织春游,在亲切家常的氛围里春风化雨。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乃是大鱼引导小鱼游。以此来比喻父亲和他的学生,应该也算贴切吧。”钟先生女儿钟宜曾这样说。
“我不如他”,是他评价晚辈后学时常说的一句话。
一次,一位研究生写了一篇颇调皮的散文,也谈钟老散步,题目叫《下雪了》,重点不是摹写钟老拄杖踱步的风采,而是捕捉他彼时的心情神思。钟老读后大为嘉许,认为视角独到、颇有灵气,于是逢人便夸:“我二十几岁时写的散文,还不如他。”
又一次,一位曾听过他课的当代诗人送了一本新诗集给钟老。钟老不但仔细阅读,看罢还在各种场合为他“鼓吹”:“比起写新诗的造诣,我还不如他。”
还有一次,一位青年后学撰文论述“中国知识分子所寻求的多层次文学完美融合的整体性构架”,文章大气磅礴,富有才情锐气。钟老读后再三赞赏:“讲文学理论,我还不如他”……
一声声“我不如他”,尽显“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的旷达胸襟,尽诉“我愿学孔夫子,不怕人笑痴”的师者情怀。
他把学生视为“我们精神的继承人”:“子女是我们肉体的继承人,学生是精神的继承人……为着培养精神的继承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完全值得的。”
他把自己喻为“一颗麦粒”:种下去,就会在春的泥土中萌芽,长出沉甸甸的麦穗。
今天,“精神的继承人”已经屹立成林,“学术的麦田”也已青青如茵。这些接过老师手中的火炬,继续传薪播火、教书育人的后来者们,时刻记得钟敬文在第一个教师节之际写下的滚烫心声:“我诚恳希望我的同行们,明确理想,排除杂念,竭力以赴,为祖国培养出千千万万好学生……这是国家的命脉所系,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历史职责!”
(光明日报,2024年4月14日消息)
四、学习资料
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
日前,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教育系统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取得的新进步、开创的新局面,并对做好2025年各项教育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工作重点、凝聚奋进共识,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
刚刚过去的2024年,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宏伟蓝图,发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我们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取得积极成效,国家战略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一系列教育民生实事惠及千家万户,教育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激发,教育系统保持总体稳定……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教育强国建设踏上新征程。
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必须从思想、认识、观念层面把握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功能、地位的变化。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把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教育在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这种深刻变化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研判和把握国家战略利益和目标的变化,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把战略图景转化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效的必要前提。
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要统筹好综合改革和试点推进,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有力支撑。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全面深化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指引,加快构建育人新生态新格局,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要锚定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深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等育人核心要素进一步适应价值观引领、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使之与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新质生产力的布局更好适配,塑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要积极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夯实融合的基础、以高效率成果转化畅通融合的途径、以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提高融合的效能,更有力彰显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确保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必须统筹好重点开局和久久为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重点带动全局,推进各项工作打开新局面。会议部署了2025年教育重点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启动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持续巩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态势等。每一项部署,都是为教育强国建设聚力;落实每一项部署,都在为教育强国建设筑基。光荣激励着我们,梦想召唤着我们。围绕重点任务走深走实,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将抵达新高度。
实干为先,奋斗以成。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教育发展正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健步走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的清醒,坚定“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的信念,围绕实干为先,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把党中央谋定的强国目标、任务落实到行动和实效上,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1月11日消息)
党委教师工作部
2025年3月30日